×
辽宁化工

辽宁满族文化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策略探究

辽宁省拥有55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排全国第五位,是我国民族工作大省之一。辽宁满族人口533.7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0.3%,占全国满族人口的50.4%,居全国第一位[1]。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满族文化在辽宁省有着特殊的地位。可以说,满族文化历史资源构成了辽宁文化形态的主要形式。满族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是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代表,满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升级也是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看点。

一、辽宁满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辽宁满族文化遗产和文化活动主要分布在岫岩、新宾、清原、本溪、桓仁、宽甸六个满族自治县以及沈阳、抚顺、大连、鞍山、丹东等省内重要城市之中。六个满族自治县是满族文化最浓郁,最原汁原味的地区,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适合走民族文化的生态发展之路,可以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化园区的建设。六个满族自治县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主要以文化展示、民间互动、手工业等比较传统的文化产业模式。从供给侧结构来看,六个满族自治县现有的满族文化产业都属于传统文化产业,在文化供给形态中处于相对低端或中端水平。随着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变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文化产业高端形态的需求不断加大,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则凸显出来了。民族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是将民族文化产业中的低端或无效供给向中高端有效供给的方向调整,改变传统文化产业供过于求的现状,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民族文化产业供给与需求的适应性[2]。对于辽宁满族文化产业而言,供给侧改革必须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满族文化产业的升级,提高其生产力。辽宁满族文化产业中,六个满族自治县经济发展缓慢,科技实力薄弱,创新人才匮乏,再加上处于相对劣势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都成为阻碍满族文化产业提升科技含量的因素。而沈阳、抚顺、大连、鞍山、丹东五大城市既是满族文化遗产丰厚的重要地区也是六大满族自治县的辐射地区,在区位上具有与六个满族治自县交互联动,彼此支援的便利。五大城市本身具有经济发达、人才聚集、交通便利、文化交流频繁等优势,为满族文化产业的升级提供必要的基础,成为辽宁满族文化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着眼点。

二、辽宁满族文化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一)思维模式的转变带动辽宁满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辽宁满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借鉴互联网思维,采用大众文化模式,通过业态融合、媒体融合等方式建立双重传输的网状结构打造满族文化产业链的生态系统。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解决传承与转化发展问题,让辽宁满族文化在现代社会获得新的价值认同。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公共资源。满族饮食文化产业、满族服饰文化产业、满族文化创意产业、满族体育产业都具备了大众文化模式运作的特点,适合在受满族文化辐射的城市地区扩宽发展思路。以满族体育产业为例,目前,大众的体育健身事业是围绕“中国梦”,发展“幸福导向型”经济必不可少的环节。未来5年,我国将有8万亿的体育产业需求。辽宁是体育大省,竞技体育发达,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尚有巨大空间和潜力,应当把满族体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加大发展力度。满族体育中的珍珠球、蹴球、狩猎等项目具有一定的竞技性、观赏性和艺术性,是全国各类学校体育竞赛及民族运动会项目。滑冰、滑雪不仅是东北满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且已成为东北地区冬季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手段,并推动了中国冰雪运动项目的快速发展。这些竞赛类项目的稳定发展既有利于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为培养满族体育专门人才,开设相关培训学习提供了市场导向。而满族民间体育游戏竞技包括:双燕飞、跳骆驼、踢毽子、赛威呼、打陀螺、拔河、雪地走等项目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娱乐性,已发展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社会体育的组成,既是社区群众自发锻炼的需求,也是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重要阵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是“万物互联”的社会,辽宁满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必须实现思维模式的突围与超越,将互联网思维、大众传媒等纳入到文化产业的链条之中,发挥文化产品与时代的实时互动。以满族刺绣为例,满族刺绣作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早已收入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随之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像刺绣这类手工业的传承在现代社会面临巨大挑战,因而,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发展传统民族文化则非常必要。2020年4月,在全国上下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满族刺绣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创新提出了开发满绣防疫香囊的设想[3]。这一创新设想能够将满族文化与科学技术深度结合,与时代需求准确对接,创意本身具备与时俱进的开拓性。然而这一创意的实施和推广则需要医药、纺织、文化创意等几个行业部分的业态融合,延伸满族文化产业的链条。香囊填充药物是现代医药科技的体现,充分体现“推动有关科技领域先进、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4]”的精神。同时,借助文化创意人员与满族刺绣传承人共同设计香囊的绣面和外包装,再通过城市的医药生产线、纺织生产线、广告创意业,互联网营销共同推广出去,实现了省内乡村与城市的有机互动,将文化产品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在获得满族文化产业的新的文化传播路径和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加强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实时性和社会实效性。

上一篇:乱世不辍修志业 ——民国时期的修志新特点及
下一篇:没有了

Top